梦想不会因身体状况而黯淡,奋斗不会因身体残疾而受阻,努力不会因身体缺陷而退缩。以下是编辑整理的残疾人励志故事,欢迎阅读。
残疾人自主创业者李金奇的故事
“我常常忘记自己是个残疾人。在我看来,只要不逃避现实,敢于承担责任,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强者。”40岁的东北人李金奇通过艰难的创业奋斗,诠释着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对人生的感悟。
李晋奇的童年饱受磨难。3岁时,他因突发小儿麻痹症而几乎全身瘫痪。经过不断的治疗和挑战身体极限的锻炼,他终于能够重新站起来,但右腿却留下了终生遗憾。学校里同龄人的嘲笑和冷漠,一度让年幼的李晋奇产生了严重的自卑感。“我甚至不敢和健康的人对视,甚至上学放学都走人少的路。”
中学老师的一句“知识改变命运”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李晋奇的心门,让他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凭借惊人的毅力,他先后考取了本科和硕士学位。如今,管理多家公司的李晋奇也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博士生。
“做生意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到处都有暗流和险滩,但我从不怕困难,因为每一次困难都是成长的机会。”谈起自己的创业历程,李晋奇的语气多了几分坚定。1997年,他所在的国营化工厂破产,30岁的李晋奇下岗。肩负着家庭生活的压力,他没有对自己抱怨,而是自筹资金,创办了黑龙江省新生化工有限公司,开始了人生中第一次创业。
基于对化工行业的了解,李金奇把公司的生产重点放在了聚氨酯材料上,聚氨酯材料具有隔热保温的特点,广泛应用于新建建筑、热力管道等。
创业之初,李金奇对聚氨酯的生产工艺并不十分了解篮球明星励志故事,为解决技术难题,他拖着病腿四处查找资料、请教专家;为检验产品的抗寒性能,他在严冬时节带队奔赴北方黑河、海拉尔、根河等地,在冰天雪地里做实验,一呆就是几个月。
通过分析现场试验数据,李金奇掌握了聚氨酯低温发泡性能,拓展了聚氨酯的应用领域。这一发现得到了业内专家的高度认可,公司也逐渐收获了回报。目前,李金奇在哈尔滨、上海、佳木斯等地经营着多家大型化工公司,他最早创办的鑫盛化工也从年产值几百万元发展到几千万元。
李锦奇成功了。但他常常忘记自己是一名残疾人,却始终没有忘记关心身边的残疾朋友。他把帮助他们走上独立自强的道路视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他为佳木斯贫困地区捐建小学,为宁夏农村残疾人家庭装修房屋并送去彩电、冰箱,资助多名残疾大学生完成学业。从2003年起,他每年为30余名贫困残疾人订阅报刊杂志。10年来,每逢节假日,他都到贫困的邻居家看望老人,为他们买年货。2007年底,李锦奇被评为全国首位残疾人“自力更生创业之星”。
“我从不认为因为身体残疾就可以逃避责任,相反,如果我的人生可以用来承担更多生命的责任,那么这样的人生才是充实、美好的。”李晋奇说。
香气四溢的苹果
他天生侏儒症,身高仅有100厘米。
他于1962年12月28日出生在法国南部的一个小镇。他的到来不仅没有给家人带来欢乐,反而给父母心里蒙上了一层阴影,家人对他的未来充满了担忧。由于他患有罕见的“成骨不全症”,这位患者体内的钙质无法固定在骨骼上,因此骨骼如玻璃般脆弱,俗称“玻璃娃娃”。
父亲擅长吉他和电子琴,受家庭熏陶,他很小就表现出对音乐的浓厚兴趣,7岁时在电视上看了一场钢琴演奏会,听得入迷,问父亲是否也想要一架钢琴,父亲答应了他的要求。
但对于一个四肢无力、行动不便的人来说,学钢琴并不容易,必须靠别人背着他上上下下。有一次,他爸爸出门办事,刚把他抱到钢琴座位上,他就不小心从座位上摔了下来,摔断了腿。
心疼他的父亲建议他学点别的,但他坚决不同意,决定学钢琴。无奈之下,父亲想出办法,在钢琴上装上了一个特殊的辅助装置,让他的脚可以更轻松地拨动钢琴踏板。尽管如此,他还是经常在练琴时遇到意外,因此经常往返于医院和家之间。但他毫不在意,凭借着顽强的毅力,他近乎疯狂地练了五年钢琴。
十三岁时,一个偶然的机会,父亲得知一个剧团急需一个小丑兼配角,觉得他很合适,就把他送到了那里。剧团里有一位小号手,名叫布鲁内特,和他合作过几次后,发现布鲁内特对钢琴有特别的领悟,便将他推荐给打击乐手罗马诺进行强化训练。在两位音乐家的悉心培养下,15岁的他发行了首张个人专辑《闪光》,优美的音乐震撼人心,轰动了法国乐坛,让他一夜之间成为“巨星”。
首次公开演出时,他站在舞台最前面,距离观众最近的地方,足足站了三分钟,最后笑着问:“你们看够了吗?”观众会意地笑完后,他才开始演奏。听完他的演奏,观众被他的音乐震撼了,先是短暂的沉寂,随后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事后有人问他,为何要先站三分钟,他说:“很多人来这里,是好奇我的身材,我想先让他们看够,这样他们才能认真听我的演奏,看到我灵魂的高度。”
在音乐的魔幻世界里,他忘记了失去四肢带来的疼痛,变得精力充沛、意气风发。他依然不满足于现在的成绩,坚持把练琴时间增加到每天11个小时,每年举办180多场独奏音乐会。有时,过大的训练量甚至弄断了他的手指骨头,但他没有犹豫,钢琴弹得越来越好,名气也越来越大。1987年,他又发行了一张专辑《音乐》,这张专辑成为他音乐之路的决定性转折点,使他成为世界级的钢琴大师。他游历了纽约、米兰、东京、巴黎等著名音乐之城,所到之处,赞叹不已。这时,大家不再好奇他奇特的身影,而是用敬佩的目光仰望他灵魂的“高度”。
然而,再伟大的人,也有起起伏伏的时候。《音乐》出版后,他的事业开始陷入低谷。因为焦虑,他曾晕倒在酒吧的台阶上。醒来后,他说:“我的骨头如此脆弱,但这次我一点儿也没受伤。我告诉自己:时机尚未到来,上帝还不想让我死。”
乐观的心态让他对未来充满信心,每天坚持练琴11个小时以上。果然,没过多久,他的事业就迎来了辉煌时刻。他不仅签约了新的唱片公司,专辑也越做越好,广受欢迎。尤其是他和另一位法国爵士音乐家格拉贝蒂合作的专辑,销量超过了10万张。
有人曾问他成功的秘诀,他引用了一位哲学家的话:“世界上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了一口的苹果,有优点也有缺点。有些人的缺点更大,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们的香味,而我就是那只特别香的苹果。”
1999年1月,他在纽约因肺炎去世,终年36岁,他对世人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如果我真的很高,那是因为我身材矮小!”
他是法国的贝尔恰齐亚尼,世界钢琴史上最著名的侏儒,一个积极向上、敢于接受命运挑战的残疾人,克服了身体上巨大的障碍,演奏出了世界上最美的音乐。他虽然身材矮小,但他心灵的高度,足以让世人仰望。
只剩下左脚我还能书写精彩人生
他在爱尔兰都柏林长大,出生时四肢完好,但却严重瘫痪,无法活动。他患有非常严重的脑瘫,发音不准确,只有左脚可以活动。7岁时,他坐着轮椅和家人一起去公园玩。几个小朋友在比赛画画,他羡慕地盯着他们,大喊“啊啊”,不肯离开。一个小孩似乎明白他的意思,哈哈大笑,“你说话都不清楚,我就不信你画得好!别来烦我们!”
他伤心地离开,回到家里。为了让妹妹明白他的意思,他用左脚从妹妹手里抢过一支粉笔,试着画,但画得不好。妹妹陪在他身边鼓励他说:“我相信你能画好。上帝只是暂时解除了你的武装,让你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画画。但只要你愿意花时间练习,你一定能画出精彩的画。只要你敢于梦想,你就能做到任何事情。”
长大后,他勤奋地用左脚学画画、写字。家人坚信他没有智力障碍,只是不会与人交流。为了尽可能让他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他们把他放在婴儿车里,带他四处走动,让他更多地了解外面的世界。他的左脚越来越灵活,甚至学会了游泳。在家里,他总是全神贯注地练习画画,也开始学写字。他的脚趾经常被磨破,但他忍着疼痛继续练习;他的许多稿件被拒稿,但他没有灰心。他从一次失败走向另一次失败,但他的热情没有减弱。他告诉自己再坚持一天、一周、一个月、一年。慢慢地,他发现自己又有了很大的热情。当他的画作在市里获奖,处女作《我的左脚》经过多次修改后出版时,他觉得眼界开阔了。原来,生活充满了可能性。 他坚信未来的日子会更好。
他尝到了写作和绘画的快乐,根本停不下来。虽然每次画一幅画、写一篇文章都非常累,脚上磨满了水泡,还经常收到退稿,但他从未放弃,拥抱了每一个机会。
母亲在医生的帮助下将他送往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得到了良好的治疗。他特别敬重这位伟大的医生,这位医生后来不仅为他和其他脑瘫患者创办了医院,还把他带入了文学界。几位著名的爱尔兰作家鼓励他写作,这给了他很大的启发。27岁时,他花了很大力气写出了小说《那些低谷的日子》。令人兴奋的是,小说一出版就登上了畅销书榜首,并被改编成电影,由丹尼尔戴-刘易斯主演,他还凭借该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他后来又出版了六本书,他也是一位活跃的画家。
他叫克里斯蒂安·布朗。当听到这个只能动一动左腿、发出几声响的年轻人,成为著名作家、诗人和画家时,很多人都感到惊讶。克里斯蒂安在日记中写道:“就像姐姐教我的那样,只要努力,就没有做不到的事!在风雨中,要勇敢坚定;在黑暗中,要咬紧牙关,勇往直前;面对沙漠,心里要装着绿洲。只要你经历如蝉翼般的痛苦,永不放弃篮球明星励志故事,就一定能一飞冲天!坐在轮椅上的孩子们,什么事都要尝试!”
著名无手摄影师郑龙华
郑龙华,男,1959年5月出生于浙江临安,幼年失去双手,1981年开始自学摄影,曾在国内外举办过各种摄影展,在各类摄影比赛中获奖。2006年5月20日,郑龙华在家乡浙江临安发起了“生命之光”——无手摄影师与100位残疾人精英对话的摄影活动。两年来,他独自走遍了全国100多个县市及港澳台地区,行程637.19万公里,采访了100位各行各业的残疾人精英,拍摄图片4.5万余张,整理出文字资料52万字,撰写了19.86万字的采访笔记。2007年5月,郑龙华被评为杭州市劳动模范。
他拍摄的100位残疾人成功人士照片《一位无手摄影师对话中国100位残疾人成功人士》展示了那些手脚没有健全、甚至无法直立的残疾人的成功故事。
49岁的郑龙华说:“我选择展现他们阳光的一面,而不是关注他们的身体残疾。虽然拍摄残疾更有视觉冲击力,但我希望这些作品能给人们带来希望和启发。”这组照片他花了近三年的时间拍摄。
他用镜头记录下那些成功的残疾人:失去右手却创造了“谭木匠”木梳传奇的谭传华;因儿时患病双腿难以移动却依然创办“江民软件”的杀毒软件专家王江民;因先天性佝偻病身高不足1米却坐在轮椅上宣传环保的甘肃清水县秦亭镇店子村袁建明……郑龙华想展现的是残疾人“健康”的生活。“我希望这些作品是一面镜子,大家透过它能看到自己:这些残疾人在这样的条件下还能把事情做成功,大家要更加努力。”
郑龙华拼搏的背后,是照片鼓舞了不少观众。来自北京第四聋人学校的18岁学生葛斌用手语说:“来展览前,心里很失落,但看到这些照片后,心里很感动,我会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好好努力。”他指着一位残疾运动员的照片说:“我能感觉到她很努力!”
来自北京第四聋哑学校的19岁的刘建超用手语说道:“我来自四川。汶川地震后,那里很多人像我们一样成了残疾人。他们需要这些故事来激励他们,帮助他们勇敢面对生活。”
一岁掉进火炕、失去双手后,郑龙华对生活的艰辛并不陌生。他用手腕握笔写字,考大学两次被拒,找工作也举步维艰……在艰苦之中,同学送给他一台旧相机。22岁的他开始用手腕操作这台“精密仪器”,走遍大街小巷为村民拍照。两年后,他在上海获得了人生中第一个奖项。
“摄影第一次给了我自信,以前我很内向,很封闭自己,因为我知道我和别人不一样。”郑龙华说,“当其他摄影师拍着我的肩膀说:‘老郑,你的照片拍得真好’的时候,我就觉得,我也能够像他们一样,拍出好的作品。”
残疾人的人生经历与其他人不一样,郑龙华觉得最大的不同就是“困难多于顺利,做任何事都要付出很多”,“残疾人最需要的是精神上的鼓励”。在他看来,对残疾人最致命的打击就是“失去信心”。
郑龙华曾在浙江省临安市残疾人联合会工作,这段经历让他更加了解残疾人的感受:“残疾人比较敏感,有时候你一个眼神,一个不屑的举动,在常人看来可能不算什么,但对残疾人来说就不一样了,他们会想得太多,这可以理解。”
他认为,近年来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迅速提高,包括教育、就业等,但“还是落后于社会发展”。残奥会志愿者培训中,有一条原则广为流传:帮助残疾人,要先征得他们的同意,“让他做他能做的事,比如,残疾人有时需要自己工作养活自己,而不是等着别人来帮忙。”
我想不用手臂飞翔
杨佩,女,汉族,1990年出生,肢体残疾,陕西省平利县人。9岁时因触电失去双臂,但她始终乐观向上,从不向命运屈服。现在杨佩跟随母亲在北京工作。她心里一直有一个愿望,等有了一些钱之后,她要继续读书,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她特别喜欢唱歌和跳舞,希望将来能有自己的残疾人艺术团。
家住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兴隆镇孟西街村的杨佩身上有很多不安分的因素,村里的变压器放在村子中央,来来往往的孩子总喜欢玩弄高压线杆的斜线。9岁那年,她吃完午饭、上学走到变压器旁,习惯性地用手拉扯斜线,可没想到,斜线已经松动,碰到了高压线。
命运在一瞬间改变了她的人生,对于还未开启自己辉煌人生的她来说,截肢意味着学业的放弃,生命的丧失。
从此,家里的日子更加困难了,父母只好另作安排:父亲在家照顾弟弟,母亲则带着她出去打工挣钱。没有了双手,生活都难以自理,更别说打工挣钱了。小杨佩慢慢练习用脚代替手,练就了一双灵活的小脚。但现实太残酷,没有一个单位愿意接收没有手的杨佩。无奈之下,她选择了乞讨为生。
杨佩深知,残疾人要自立,必须自强不息、充满自信。要自立,必须有一技之长。没有特长,就找不到工作,即使有工作,也迟早会被淘汰。她想根据自己的条件,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职业,然后努力学习、钻研,为社会做出贡献。她现在正在乞讨筹款。她的梦想是攒够钱完成学业,成为一个有文化、有知识的人,做一个残疾但不废的人。她最喜欢的事情是跳舞。她的梦想是当一名艺术家,一个无臂的舞者。
杨沛从未失去对生活的梦想,坚信自己能在逆境中生存下来。她是平凡的,平凡得像路边的一棵小草,默默无闻;但她又不平凡,能在逆境中追求精神的升华,甚至乞讨,只为飞翔。
在黑暗中捕捉闪亮的音符
高志鹏,男,汉族,1974年出生,视障,山西吕梁人,现任太原市盲人学校音乐教师。6岁因手术失败双眼失明,13岁学民间曲艺,18岁转学到太原市盲人学校,28岁考入中国戏曲学院。他是一位作词、作曲、歌唱、表演艺术家。至今已创作歌曲数百首,多次在全国比赛中获奖,近百家媒体报道过他的事迹。
高志鹏出生于吕梁山区兴县,6岁因手术失败而失去视力,8岁时让姐姐牵着手在校门外听课,被老师发现,让父亲带他回家。父亲摸着他的头说:“孩子,你跟别人不一样,爸爸教你拉二胡吧!”从那天起,他踏上了音乐之旅,在自己内心的舞台上演绎着不灭的火焰和无尽的坚持。高志鹏11岁时,二胡水平已超越父亲,当他得知“阿炳”的故事时,他下定决心要成为一名盲人音乐家。他“触动”了《二泉映月》,在音乐中找到了自己的世界。他跟随鼓乐班的大师们,在九曲黄河边刻苦学习。 他学会了各种民间曲调、晋剧曲调,还学会了唢呐、笙、笛、笛子等鼓乐班的全套乐器。15岁时,父亲给他买了8种乐器,让他自己办起鼓乐班。从此,这位年轻的盲人教师带领着一批明眼人到陕西、内蒙古等农村创业。多年来,他挣来的钱不仅帮助家里盖起了新窑洞,还帮助两个哥哥娶了媳妇,妹妹读完了初中。当在外打工的高志鹏第一次听说太原有盲人学校时,他的心里打开了一扇窗,他一个人到太原市盲人学校读书。在省残联领导的帮助下,他成为太原市盲人学校的大龄插班生。
在盲校读书的两年里,志鹏每个星期天都会背着吉他、拉着二胡到街头卖唱,赚取学费和生活费;上课时间,他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和创作中。1994年,他创作的《心声》获山西人民广播电台“升华奖”新歌征集填词、作曲一等奖;《星空属于你》获第二届全国盲聋校学生文艺汇演一等奖和创作奖。当中国残联主席邓朴方把奖杯递给他时,他感觉到,黑夜里出现了希望的星光。
从盲校毕业后,他留在学校工作。2000年,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关怀下,他成为中国戏曲学院第一位盲人学生。在规律、快节奏的教学环境下,为了赶上学习进度,他几乎每晚都呆在琴房里,根据盲文和课堂录音一点一点摸索指法。光读书是拿不到学位的,于是2002年高志鹏参加了成人高考,成为中国戏曲学院的一名普通学生。经过顽强的奋斗,高志鹏不仅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歌曲《走出戈亮亮》、二胡曲《黄土情怀》还分别获得了第六届全国残疾人艺术大赛金奖和银奖。 更让同学们惊叹的是,他利用课余时间拜北京盲人学校的李宏伟为师,通过手把手的触摸,短短半年时间,竟然就学会了平时需要三年时间才能掌握的钢琴调律技巧!
如今,高志鹏有一个“走遍中国万里路”的计划,他计划用两年时间走访全国数百所高校,为高校师生免费播放自己的音乐,分享自己捕捉到的那些照亮生活的音符。
把爱写在左手上
我有一个新朋友,他很阳光,喜欢各种娱乐和运动,尤其是篮球。他打篮球的方式很奇特,总是用左手运球,在人群中单手就能精准投篮。其实他这样做的原因不是为了炫耀他的球技,而是因为他只有一只手。这只神奇的左手可以打好篮球,写出漂亮的书法,甚至可以用钢琴弹奏出优美的乐曲。
我更敬佩的是他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心态,他的话语总是那么亲切,他工作努力,与同事朋友关系融洽,与客户交流愉快,经常得到老板的嘉奖……我见过很多因为身体残疾而导致精神“残疾”的人,所以一直不理解他的“健康”。直到有一天,见到他家人,我才恍然大悟。
那天我和一个朋友去他家看望他,他父母热情的招待了我们,还邀请我们留下来吃饭。
他的全家人都非常热情,谈起他的时候,言语中总是流露出无尽的温暖、爱慕、自豪和荣誉。
聊了半个小时,晚饭做好了,大家围坐在桌边品尝着他妈妈做的美味佳肴。我也变成了左撇子……
那一刻,我感慨万千,从来没有想过,世上竟有如此真挚细腻的爱。为了让这位只有一只左手的残疾亲戚,有一个安宁正常的生存环境,一家人一改坚持了几十年的用右手的习惯。
成长可想而知,小时候他第一次用左手用笨拙的筷子夹起一片菜叶,家人也同样笨拙地用左手练习这个动作,直到习惯成自然。而这样的习惯与爱,陪伴他成长,为了让他健康乐观地生活,家人把所有的爱都写在了他的左手上。
手指的奇迹
布鲁克林大桥横跨曼哈顿和布鲁克林之间的河流,是真正的机械工程奇迹。
1883年,富有创造力的工程师约翰·罗布林雄心勃勃地想要设计这座宏伟的大桥。然而,桥梁专家建议他尽早放弃这个异想天开的计划。罗布林的儿子华盛顿·罗布林是一位前途光明的工程师,他确信这座桥可以建成。
父子二人构思了建桥计划,思考如何克服各种困难和障碍,成功说服银行家投资,并组织工程队,以不可阻挡的热情和无比的干劲开始建桥。
但大桥开工仅几个月后,工地就发生了一场灾难性的事故。约翰·罗布林在事故中丧生。华盛顿的大脑严重受伤,既不能说话,也不能走路。每个人都认为这个项目会失败,因为只有罗布林一家知道如何建造这座桥。
但尽管华盛顿·罗布林失去了行动和说话的能力,他的头脑却一如既往的敏锐。一天,当他躺在病床上时,他突然想出了一个可以让他与他人交流的密码。
他唯一能动的就是一根手指,于是他用这根手指敲击妻子的手臂,通过这种密码篮球明星励志故事,他的妻子向仍在建造大桥的工程师们传达了他的设计和意图。
十三年来,华盛顿一根手指发号施令,直到宏伟的布鲁克林大桥最终竣工。
【残疾人励志故事】相关文章:
残疾人励志故事 励志文章05-22
关于坚持的励志故事05-17
关于信仰的励志故事 11-28
关于目标的励志故事03-30
运动残障人士的励志故事02-24
关于销售晨会的励志故事03-10
励志寓言11-17
励志故事:机遇11-20
轻松励志短篇小说 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