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少年业余体育俱乐部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结合体合肥黑八篮球俱乐部,为增强青少年体质、培养篮球人才提供了条件。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与逻辑推理法、访谈讨论法等对合肥市青少年俱乐部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分析现状,找出问题合肥黑八篮球俱乐部,为其发展提供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合肥; 青少年; 业余篮球俱乐部
介绍
在全民健身工程和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应运而生,推动了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快速发展,在全民健身、提高青少年体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和培养体育人才。 由于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发展受到一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运营模式各不相同,很难找到适合全国的运营模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如何生存和发展,是一个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合肥市青少年业余篮球俱乐部。
1.2 研究方法
1.2.1 记录方法
查阅体育组织、体育俱乐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素质教育、体育新课程标准等方面的论文、专着、报告材料及相关政策、规范性文件。
1.2.2 问卷调查法
发放学生问卷150份,回收143份,回收率95%,其中有效问卷132份,有效率92%; 发放家长问卷100份,回收94份,回收率94%,有效问卷87份,有效率93%; 发放教师问卷8份,回收8份,回收率100%。 有效问卷7份,有效率为88%,符合统计要求。
2结果与分析
2.1 合肥市青少年篮球俱乐部现状
合肥青少年业余篮球俱乐部的训练对象主要是热爱篮球的青少年学生(中小学生),以及一些学龄前儿童。 培训时间主要安排在周末、寒暑假,培训时间相对集中。 一般来说,培训是每周每班每隔一天一次。 各俱乐部的主要训练内容针对青少年学生的不同情况。 有的注重培养各种比赛兴趣,有的注重练习球技、学习基本技术,有的注重提高转化质量、提高技能。 有些专注于教授基本战术和玩游戏。 假期期间,各社团组织学生参加瑞丽三对三篮球赛、耐克三队三篮球赛,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各俱乐部没有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也没有自己专门的体育设施和器材。 场地基本都是从学校的篮球馆租用的,俱乐部的教练都是来自体育院校的体育老师和兼职大学生。 合肥市有很多青少年业余篮球俱乐部,分布在各学校和体育中心。 目前各俱乐部主要以盈利为主,规模化的俱乐部较少。 许多在俱乐部参加过训练的学生都成为了各学校篮球队的成员,更好地促进了学校篮球的发展[1]。
2.2 青少年篮球俱乐部学生现状
2.2.1 青少年篮球俱乐部学生分析
调查发现,参加篮球社团的学生中,男性占77.2%,女性仅占22.7%; 其中,小学至初中学生占大多数,分别占37.1%和41.6%,高中生仅占12.8%,学龄前学生仅占8.3%。 我分析,男学生之所以远高于女学生,主要与篮球运动对抗性较强的特点有关。 与女性相比,男性更喜欢速度、力量、对抗和更激烈的运动; 小学、初中绝大多数学生主要是因为这个阶段是基础阶段。 学生需要培养兴趣、练习球技、学习基本技术。 高中阶段的学生相对较少。 高中生普遍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技术。 他们更喜欢从事对抗性游戏,比如3对3、4对4,不喜欢重复枯燥的基本功练习。 调查还发现,这些学生最喜欢的就是让他们进行小组竞赛。
从调查中我们发现,俱乐部学生及其家长参加俱乐部训练的动机基本一致,均以锻炼身体、丰富课余生活、学习运动技能为主。 明确正确的目的有利于在俱乐部长期训练和学习[2]。
2.2.2 学生和家长对俱乐部教练员的评价
通过调查发现,88.6%和85.1%的学生和家长对俱乐部教练员的工作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 86.3%和72.4%认为教练员技术水平较高; 81%、68.9%、75%和8.1%的人认为内容良好,形式良好。 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学生和家长对俱乐部教练员的工作态度、技术水平、教学内容和形式评价较高。 。 俱乐部教练员均为工作在教育教学或训练第一线的体育教师或教练员。 他们都接受过正规的大学体育教育。 他们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扎实的运动技能、实践经验和高度的敬业精神。 责任心、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 但由于我在俱乐部所面对的教学对象和我自己的工作不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需要调整和改进。
2.2.3 学生和家长对俱乐部学习的评价
分别有55.3%和71.1%的学生和家长认为参加俱乐部培训与文化学习的关系非常有帮助和有帮助。 但认为参加社团培训与文化学习无关的学生和家长差异较大,分别为36.4%和71.1%。 19.5%。 这说明青少年对体育锻炼与文化学习的关系认识还不够成熟,需要教练和家长的积极引导; 对于学生通过社团培训的收获和进步来说,学生和家长都认为收获很大,很有收获。 分别占比82.6%和75.8%,可见俱乐部的培训成效显着。
2.2.4 学生及家长对俱乐部的评价
调查发现,63.2%的家长认为俱乐部的收费非常合理或合理; 80.4%的家长认为俱乐部的学习安排非常合理或合理; 72.3%的家长认为俱乐部的形式很好或者很好; 87.3%的家长认为俱乐部的学习安排非常合理或合理; 对俱乐部未来的发展非常乐观或者乐观。 俱乐部收费每人10元,每节课80分钟,与合肥这样商品经济发达的城市相比,收费相对较低。 俱乐部训练一般在周末进行,训练集中在寒暑假期间,以便时间尽可能方便每个学员。 ; 受访学生中,65.9%的人未来会继续参加社团学习,73.6%以上的家长愿意让孩子继续参加社团学习。 另外34.1%的学生和26.4%的家长持不确定态度,表明大多数学生和家长对俱乐部的工作充满信心。 我相信,只要持观望态度的学生或家长觉得俱乐部的学习给自己或孩子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就会积极加入俱乐部。 进来。
2.3 合肥市青少年业余篮球俱乐部教练员现状
2.3.1 教练员基本情况
共调查教练员30名,其中男教练员29名,女教练员1名。 平均年龄29岁,平均教学经验6年。 全部拥有学士学位。 他们都是兼职教学,主要从事的体育项目是篮球。 教练们在业余时间在俱乐部工作。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俱乐部教练员均为篮球专业体育教师或工作在教学训练第一线的教练员,其中22人同时是一级裁判员。 大多数教练员认为自己有体育教学科研和创新的能力; 有能力充分探索教材,开拓教学方法和方法,整合体育资源,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 与学生有良好的关系。 这种沟通和交流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学历高,业务能力强,理论功底深厚,专业技术基础扎实,实践工作经验丰富,在教学培训中了解新信息,善于学习,创新能力强,能胜任俱乐部教学培训。 但俱乐部教练大多是兼职、兼职,所在单位的教学培训工作比较繁重。 如何保证俱乐部的教学和训练质量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2.3.2 教练员对青少年业余篮球俱乐部的认识和认识
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教练员认为俱乐部的目标主要是培养青少年的体育兴趣和爱好,增强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培养青少年的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吃苦耐劳的能力。精神。 [4]教练员在教学和训练中自觉加强体育健康知识的传授,认为教学和训练对提高青少年学生身体素质有良好的效果。 分析:青少年体质不理想的原因是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不足。 许多学生学习压力很大,有些人把课余时间花在智力游戏或看电视上。 终身体育的意识还没有真正灌输到青少年的头脑中。 走吧,我要学的理念并没有真正改变。 当今的教练员大多加强了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够及时将新的教学训练方法、理念、新的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训练中,效果明显。 主帅认为俱乐部已经有自己的管理模式,经营管理良好,未来经营应该能够盈利; 现行规章制度不够全面; 效果与以往的课外活动和第二课堂有很大不同。 对青少年的体育意识和行为有比较大的影响; [5] 俱乐部的优点是有一定的知名度,师资力量雄厚,学生基础广泛,容易发展会员; 目前独资企业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场地设备不足,制约俱乐部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运动场地和设施的缺乏。
3结论
合肥青少年业余篮球俱乐部已成为学校体育的延伸和全民健身的重要阵地。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合肥市青少年篮球的发展。 俱乐部以盈利为主,但规模较大的俱乐部很少。 合肥市青少年业余篮球俱乐部四分之三的学生为男性,以小学生和初中生为主。 他们的主要动机是锻炼身体、丰富课余生活、学习运动技能。 学生和家长对社团教练员比较满意,认为社团练习可以促进文化知识的学习,而且费用和时间安排合理。 合肥市青少年篮球俱乐部的教练员素质较高合肥黑八篮球俱乐部,能够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利用自身优势进行教学。
4条建议
合肥市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要加强与合肥市中小学的联系。 可考虑允许部分学校篮球队队员免费参加假期训练,提高队员积极性,将俱乐部训练与学校业余训练有机结合起来。 ,既扩大了俱乐部的影响力,又补充了学校业余训练的短板。 目前,俱乐部正在尽力寻求教育、体育部门领导的帮助,请教育、体育部门领导出面联系。 有偿使用社会和其他学校的闲置体育设施,是解决当前场馆设施紧缺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途径。 俱乐部要督促教练员制定长期系统、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进一步提高俱乐部训练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
[1] 刘宇. 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研究——以四川省为例[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2, 35(08): 111-114.
[2] 张怀波. 美国青少年体育的发展及其启示[J]. 体育文化导刊,2008,11:116-119。
[3] 郑铁心.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 文体用品及技术。 2011(12):86-89。
[4] 刘海燕,余秀,孙喜禄。 公共服务视角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长效机制构建——以辽宁省为例[J]. 沉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3, 32(02): 79-82.
[5] 罗磊,卢晓蓉,李益群. 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现状研究[J]. 中国体育科技, 2006, 42(3): 38-41。